Discuz! Board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93|回复: 0

平川窎沟村甘泉亭丨贺东题写匾额楹联石刻选

[复制链接]

1716

主题

1719

帖子

5994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5994
发表于 2023-9-7 10:45:0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甘肃省白银市平川区宝积镇窎沟村

窎沟村凉亭,贺东先生题写
匾额释文:甘泉
对联释文:党恩雨露千山秀,民享甘泉万户春。
窎沟村采摘园,李翔凌撰联,贺东先生题写
匾额释文:采摘园
对联释文:以窎得名慧天丽日资飞躍,因沟成景仙露明珠供采摘。


背景

窎沟村是甘肃省白银市平川区宝积镇下辖的一个行政村。

窎沟村是典型的井灌村,也是一个典型的城郊农业村。村上依托地理优势,统筹发展,突出特色产业,形成了以西甜瓜、优质苹果、玉米制种等特色鲜明的产业,通过“电商+物流+村集体+农户”的合作模式,努力扩大甘味品牌“窎沟果品”在市场上的竞争力,走出了一条现代农业助力乡村发展的振兴之路。

甜瓜是窎沟村知名特产。甜瓜外形美观,果实呈椭圆形,单瓜重2.5-3.5千克,瓜皮呈淡黄色,网纹明显,手感粗糙,皮韧瓤厚,耐贮运。瓤呈黄白色,近皮呈浅绿色,肉质细软,腔室小;瓜籽小而细长,呈淡黄色,团于腔室中心。平川甜瓜,含有维生素C、可溶性糖、粗纤维、钙、铁、锌、硒等人体需要的微量元素。丰收时期甜瓜地,一个个黄澄澄地甜瓜掩映其间,香气袭人。

近年来,窎沟村坚持以建设生态宜居村庄为导向,以村容村貌美、生态环境美、富民产业美、社会和谐美为主要目标,以基础设施改善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为基础,通过修建文化广场、农村厕所改造、硬化村组道路等,大力推动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提升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水平,推动乡村建设高质量发展,全面提升群众幸福指数。

按照“景村融合”的发展模式,窎沟村将荒地综合治理打造为公共服务区,建设景观带和小游园,扎实做好“四旁”植绿补绿、荒山荒坡绿化和河道生态修复治理,让美丽乡村建设带动乡村旅游发展。

而且,窎沟村注重生态保护、环境整治,村民们自己监督、自己管理,环境卫生已成为村民们自家的事。现如今走进窎沟村,家家院整洁,户户路通畅,家家有产业,户户能致富。2015年,窎沟村被评为全国文明村。

延伸阅读



摄影:谈守军

窎沟,我永远的故乡
作者:冯玉雷
我们兄弟很早就到外地求学,后来父母亲也离开故乡窎沟,长期在兰州、白银生活。这样,就与家乡联系逐渐少,村里人的婚丧娶嫁活动,父母亲尽量参加,实在参加不了,要捎带“人情”;而我们因为有了父母的依靠,加之公务繁忙,很少回去。一晃多年过去。


2019年春天,父亲辞世;2021年冬天,母亲辞世。根据他们的遗愿,归葬故土。两次丧葬活动,村里人倾心相助。这份恩情何其重也!有位在窎沟工作过的朋友感叹说家乡人正直忠厚,民风好。是啊,窎沟人的朴实真诚,热情率真,都是秉性使然,他们承载、践行做人做事方式,不正是我们从书本中学习、从古代文物中探索,并且在文学文本中极力表现的崇高美德和优良文化传统吗?


窎沟的水土养育了我们,可是,真正深入了解她,认识她,也就是近些年,尤其是国家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和“ 美丽乡村”建设工程,我与家乡联系紧密起来,并且努力梳理家乡发展的历史文化脉络。


窎沟没有发现史前文化遗址,但是,根据我近年在玉文化方面的考察,觉得平川窎沟所处地理位置应该是玉石之路“西玉东输”中的一个重要节点。


玉文化在历史发展长河中未曾中断过,与我国拥有丰富玉石资源以及史前人类辩识、加工、利用透闪石玉有本质联系。考古学家研究认为,东玉西传主要以陕北—陇东为通道,其中也包括黄河水道;神木石峁、延安芦山峁等遗址是玉器西传关键点。


甘肃白银地处黄河上游,东西联结河西走廊与陇东地区,南北沟通内蒙古与陇中地区,境内发现齐家文化玉璋(会宁牛门洞遗址)、具有龙山文化风格的齐家文化圆玉琮(靖远哈思山麓永和遗址)。平川区东部的屈吴山与宁夏海原县南部的天都山相连,都属于陇山(包括关山、六盘山)山脉。宁夏南部山区的海原县菜园新石器文化遗址与周围差不多同时期的常山下层文化、客省庄文化及齐家文化等有着某种关系。


值得一提的是,这些文化遗址中出土玉礼器中有马衔山、祁连山及河西走廊玉料,而窎沟正位于河西走廊、黄河水道与海原、陇东地区交通的重要节点上。丝绸之路前身是玉石之路,汉代开通的丝绸之路北道从长安出发,经过宁夏固原、海原,从打拉池进入甘肃境内,顺着黄河季节性支流 大沙河西行到窎沟,然后前往鹯阴城,从鹯阴古渡渡河后 前往河 西走廊。1956年,窎沟村在平整土地时出土有西汉五铢钱。


窎沟距离黄河不到10公里,虽属于大陆性气候 ,因土地肥沃,稍有降雨即可生 长牧草,适合往来商队休整。汉朝拓展陇山以西之前,黄河之东、尖山之南到窎沟的辽阔地区曾是匈奴人牧马之地。


据考证,“ 鹯阴 ”之得名与匈奴人崇拜鹰类猛禽有关。窎沟之“ 窎 ”,意为深远,但从字体构成来看,主体是鸟,很可能是匈奴人在这块水草丰美之地长期游牧时留下的文化印迹在汉字中的反映。


西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黄兆宏教授在《 鲜卑西迁陇原踪迹考——以“麦田、麦田山、麦田水、麦田城”为例 》一文中考证魏晋十六国时期文献中“麦田”“ 麦田山”“麦田水”和“麦田城 ”等相关概念与鲜卑族建立的南凉、西秦政权有关系密切,并考证认为“麦田”源于鲜卑麦田部落,“麦田山”指今平川境内从西北向东南方向由甲盔山、水泉尖山、喀拉山、碑南泉、黄家洼、屈吴山等许多山脉构成的“ 弧形”山系,“麦田水”是指经过水泉镇牙沟水村新墩社、水头社和陡城村的沙河,“麦田城”是“ 柳州城”。


我们幼年即经常听人说“鹯州城”“柳州城”,而“麦田山”诸山抬头即能看见,可以说是我们精神领域里 的“ 神山”。近年来,有朋友考察、研究认为平川境内黄河边有疑似秦长城遗址。这需要进一步研究。但明代长城防御体系确实经过窎沟西部,烽头山至今保护完好,它是国保单位“明长城平川区段”的重要组成部分。


父亲写过一些有关骆驼客的见闻:我能清楚地记事,从1946年起,当时窎沟村只有几十口人,耕种土地,除了能浇上山水和平整些的土地外,其余全部是土山。山上长两种柴, 当地人叫黑柴、米星。这两种柴非常耐旱,在我们这十年九旱的地方,其他柴草遇上特别旱年芽都不发,这两种柴照常长,只就是没有雨水好的年份长的茂盛而已。


这两种柴都是骆驼的最佳草料,骆驼吃草,面儿非常广。据我所知,就骆驼蓬一种不吃,其他什么草都吃。


骆驼属寒动物怕热,夏天什么也不干,就在山里放牧。夏天放牧有两种说法,一种是说骆驼怕热,一种说夏天储存体膘。窎沟是放牧的最佳基地,响泉顾万照家,骆驼每年都在窎沟地盘放牧,具体不知多少,可能有几十峰。


我只看到放牧情景,至于怎么使用都是听说,几十峰骆驼赶到牧地只需两个人,一个做饭、看家,一个招呼骆驼。骆驼最好放牧,很有组织性,从不单独乱跑,放牧人只看它们吃草,晚上就地卧下。那时候狼很多,骆驼不害怕,但也警惕性很高,晚上一般卧在山顶,屁股对屁股,头朝外。有时候半夜起来走,其他的全部跟上。记得1948年,它们跑到粮食地里,把几家棉花、糜子吃了。后来赔偿 。其中有我们的糜子,没有让他做赔偿,不知怎么骆驼背上有驮东西 的口袋,顶了几条了事。


骆驼冬天起长途运输。拉骆驼在我们本地,每人拉六峰为一组,这都是指长途运输。当地长途运输路线,从条山至汉中,一个冬天能走两趟。那时候,长途贩运就是骆驼,它有很多特长,几天不吃不喝也能照常行走。另外不用住店,休息时随便找一块场地就行;再一个特点是驮的多,能驮四至六百斤。骆驼看去笨重,事实非常灵活,几百斤的东西,怎么能搭到它的背上?难以想象!其实,很简单,叫它卧倒,把所驮东西搭上去再起来上路,这是其他畜类办不到的。


据拉过骆驼的人讲,拉骆驼是非常吃苦的一门差事。因为都是冬天出行,又不住店,骆驼客有职业病,大部分有气管炎。我们小时候成天在山里放驴、挖柴,和骆驼打交道也就多。我知道有两位民勤人,一位姓吉,一位姓王,两位老汉都没有家小。他们给民勤一家大地主家拉骆驼,不知因啥转到顾万照家,直到解放也没回老家。后来骆驼逐渐没了使用价值,他们也没有什么专业,人也老了,落户到宝积乡贺家川村,落在宝积乡的还有好几个。


记得解放前民勤县叫镇番,是不是属实?传说解放前民勤有一家大地主,姓啥我忘了,他家有一万峰骆驼跑运输。落户宝积乡的两位就是那家伙计,这些消息都是骆驼客传递过来的 。顾万照家是宝积乡最大的地主,为人厚道,给他干活的人就能待得住。


窎沟还有很多活态文化。例如,家乡过端午的传统方式是吃凉面和甜醅子。甜醅子又叫酒醅子。制作酣醅子的过程叫窝酣醅子,其实就是发酵。通常用麦子或莜麦,青稞也能做。以前从未想过为什么叫窝,后来读敦煌、吐鲁番文书,发现记录类似发酵 的活动时常常用窝、卧、沃,卧酒、卧醋、卧奶等。这表明至迟在唐时这三个字的用法类似,绵延至今,竟然没多大变化。


还有一个词:“ 孵 ”,指孵化鸡的过程,但是家乡方言发音是“bao”,此前一直认为是“ 抱 ”,前些年与历史文化学家、北方民族大学张多勇教授聊天,才知道“bao”就指“ 孵 ”,因为当时没有“F”的发音所以才读作“bao”。


我不研究语言学、音韵学,这个观点如果能证实,就表明古老的文化从汉代延续到现代,与很多优秀文化、美德一起传承着。


窎沟,我永远的故乡!京藏高速经过平川区,正在建设中的兰州到银川高铁经过平川,在水泉设站,窎沟距水泉仅有20分钟车程。现代交通把 窎沟纳入到大西北乃至全国旅游文化圈,古老黄河、丝绸之路古道、明代烽火台、汉渡遗址、地震遗址、百年古枣园、丹霞地貌、岩画、现代农业等人文、自然景观等在平 川区交响辉映 。


近年来看到乡村环境和乡亲们的精 神面貌都有很大变化,新风尚与优秀文化传统并行不悖。我相信,窎沟的明天更美好,乡亲们更幸福!


【作者:冯玉雷,甘肃文化发展研究院常务副院长。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兰州市作家协会原副主席,《丝绸之路》杂志社原社长、主编。小说、电影作品曾获甘肃省第三、五、六、七届敦煌文艺奖。中篇小说《禹王书》入围第八届鲁迅文学奖。荣登《大家》2020年第1期封面人物。】
此文来源:【“党的二十大”主题征文】白银市平川区“春茂杯”征文活动专刊
原标题:《窎沟,我永远的故乡》
原载:“平川文旅”微信公众号2023-05-16

作者简介

2023年,贺东先生在窎沟村游览


贺东,男,民国三十年(西历1941年)出生,甘肃靖远陡城人,现居甘肃省白银市平川区。
高祖、曾祖均系前清秀才,祖父在民国时期任教师范学校,皆对书法颇有造诣。幼即酷爱书法,承家学传教,奠基良好。
为著名书法家关振邦先生入室弟子,得其悉心指点,师古不泥,工行、草,尤擅行书,好传统,求自然。
热心公益,曾被所在地市属文联授予德艺双馨奖。

贺东书法集(三册)
1.《立身行道——儒家经典格言书法百则》
2.《情深文明——古典诗词名句书法百则》
3.《寄心托意——传世楹联吉语书法百则》
来源:书者贺东
“平川在线APP”尊重文章及图片的作者权益,如侵犯原作者权益请通过微信告知(信息助手微信:kf0932114),我们将及时做出标注或删除。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DiscuzX

GMT+8, 2025-1-5 15:05 , Processed in 0.094487 second(s), 9 queries , MemCach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