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选择 进入手机版 | 继续访问电脑版

Discuz! Board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7970|回复: 0

何璞瑜 旱平川第一眼井

[复制链接]

1672

主题

1675

帖子

5828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5828
发表于 2024-10-16 16:35:5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旱平川第一眼井
               何璞瑜

在定西、靖远、平川好多地方文献大事记中均记载:1973年9月26日至27日,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陈永贵,到甘肃省定西地区靖远县水泉公社(今平川区水泉镇)和东湾公社滋泥水大队等地视察农业学大寨情况。当时,正值定西地区靖远县委召开五届七次全委扩大会议,传达贯彻“十大”精神会议期间,陈永贵接见了与会同志,并观看旱平川第一眼井后指示:靖远县自然条件好,要建立高产县、商品粮县、植树造林点,把旱平川变为米粮川。
右原国务院副总理陈永贵,左杜培灿同志
第一眼井背景
旱平川又叫水泉公社,原属甘肃省定西地区靖远县管辖,是区域地名,因境内有濒临黄河5万亩比较平坦的旱川地而名,1985年从靖远县析置后归白银市平川区管辖,改为水泉乡。旱平川有悠久的历史,鹯阴、柳州古城作为靖、会、景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存在一千多年;鹯阴渡口为黄河中上游最主要的渡口之一;有光荣的革命历史,是陡水地下党的诞生地,又是甘肃境内最早由共产党领导武装起义的地方。
水泉公社地势东北高,西南低,东北部多山,西南部濒临黄河。属大陆性温带半干旱气候,雨量稀少,冬春季节多风沙。上世纪七十年代初有2万人,有回、汉两个民族,少数民族人口占乡总人口的0.02%,人多地少,十年九旱,基础条件差,抗灾能力弱,“靠天吃饭”,群众生活十分困难。土地以戈壁砂滩为主,盐渍化严重,但川内面积广阔,光照充足,河谷地带海拔低、温差大、气温高、土质肥沃,水资源丰富,距黄河直线距离只有4公里,黄河流经旱平川境内35公里,黄河两岸有牙沟水、陡城、玉碗泉、黄湾、野麻滩等地,但贫困根源在于缺水,原因是能见黄河水,未受黄河益,当然水资源潜力之大,是劣势中的优势,为了能有效利用旱坪川优势,使之成为适宜人们居住的家园。1959年,国家从河南省兰考县抽调1000人、从当地抽调100人驻扎旱坪川,建立棉花农场。1965年,靖远县政府又与甘肃省永靖县刘家峡水电站联合在旱坪川成立刘家峡农场。但都因耕地土质差、用电困难,缺乏大面积灌溉条件,旱坪川开发被迫停止。
1965年6月,靖远县委贯彻全省火烧沟现场会精神,推广火烧沟生产队削山填沟铺压砂田,发展农业生产的经验,全县掀起铺压砂田的热潮。1969年11月,县革委会在水泉公社召开了全县砂流水农田基本建设现场会议。参加会议的有各公社,大队革委会负责人,部份生产队干部和县上有关部队的干部共262人;会上观看了砂流水队的大寨田,大坝红柳的与河争地的经验。会议要求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继续发动群众,明确"群众是真正的英雄”,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把冲天干劲与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结合起来,大搞农田基本建设。
1969年12月开始,水泉公社牙沟水三个生产队在旱平川开挖机井,正值寒冬,男女老少一起上,许多人嘴唇冻得发紫,四肢麻木,坚持一镐一镐地刨冻土,揭石层,遇到大石撬不起,抬不动,就采用“蚂蚁啃骨头”的办法,硬是一锤一锤打成小块,冻土层揭不开,就用炸药炸,移动土肩背人扛,每天坚持,奋战一百天,移动土砂7千多方,花工6600个,打成了第一眼直径32米,深28米,底宽8米的大口机井,每小时出水量120吨,可发展水地500亩,1970年8月已浇地50亩,称为旱平川第一眼井。
1970年9月,靖远县革命委员会向定西地区革委会并向各公社发出“靖远县水利建设情况报告”。报告说:县水利会议结束后,广大贫下中农以“让高山低头,河水让路”的英雄气魄,组成浩浩荡荡的水利大军,开始了治山、治水、治坡、治沟的战斗。1970年10月31日,县革委会召开常委扩大会议。传达贯彻“北方地区农业会议”精神,要求:立即把一切能够动员的劳动力都动员起来,迅速投入到兴修水利、水平梯田、平整条田、铺压砂田、改造盐碱等项农田基本建设中来。1970年11月1日,县城召开大搞农田基本建设万人誓师大会。1971年水泉公社牙沟水大队打井3眼,发展水浇地640亩,夏粮增产11万斤。靖远县委、县政府将水泉公社搬迁到旱坪川,并从其它生产队移民居住,农民高兴的说:“过去这里干巴巴,如今井水哗啦啦,过去是人跟水转,现在是水跟人流”
情系旱平川
1973年3月,靖远县委任命杜培灿为水泉公社党委会书记、革委会主任。他上任伊始,遵照省、地区、县级指示开发旱坪川,走改良土壤、修渠建站、兴水移民路子。采取边设计、边施工、边运行的“土法上马”方式,搞规划、拉农电、修渠道、建泵站、改良土壤,建设旱坪川。
1973年9月的一天,县上来人通知杜培灿,中央领导可能要来靖远县考察,要准备汇报材料。杜培灿立即抓紧时间,准备了二十多页汇报材料。25日晚县上又通知他,来靖远县考察的是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陈永贵同志,现选的几个点包括水泉公社旱平川第一眼井等水利工程,让他26日早上9点到新墩等车,汇报工作。
九月份旱平川天气就很凉了,26日天蒙蒙亮,杜培灿早早起床,来不及讲卫生,因常年吃住在公社,新衣服在靖远城家中,来不及去取,也没有新衣服可穿,只穿了劳动时候穿的小棉袄,戴上风吹日晒已看不清颜色的中山帽,急匆匆出发了。8点就到了新墩。大约9点半时候,远远望去109线路上来了车队,杜培灿的心紧张了起来,傻傻地站着,想着怎样今天这坚巨任务怎么完成,面前车队到他身边停了下来,他都不知如何是好。中共靖远县委书记魏列琦下车后,把他领到第三辆车跟前,此时陈永贵副总理已经下车。只见陈永贵依然还是在大寨虎头山劳动照相时的装束,身穿小棉袄,头上围着手巾,魏书记作了介绍,陈副总理与杜培灿握了一下手,问了声好,此刻省、地领导都围了过来,也没有来得及介绍打招呼,杜培灿便陪同陈永贵同志向第一眼井走去,其余人都跟在后面,陈永贵腰有些弯,但走得很快,第一眼井离路旁有100多米,很快就到了,陈永贵站在上面,看了看,问现在能灌多少亩?他回答说100亩。陈永贵站在井旁望了望茫茫戈壁滩,就回头上了车。他坐在最前面这个车,魏列琦同志微笑说:你不要紧张,今天要好好汇报一下。很快到了公社,人很多,副总理进了会议室。
当时水泉公社办公条件很差,摆了仅有的几条很旧的木制长凳子,陈永贵同志坐在靠南窗一条凳子上,其余领导、同志都坐在周围,有的无凳子还站着。杜培灿便开始汇报工作,第一句话,我们公社认真组织学习毛主席著作,第二句以阶级斗争为纲还没说,陈永贵直接就问:这个川有多大?杜培灿说:包括砂沟有4万亩。又问:能平多少地?他回答道:3万多亩。
陈永贵稍停了一会问:这个川坡度多大?他回答说:50比1。随后问:你平地多宽?他回答说:50米。
问:移动多少方土?他回答说:上挖下填,挖填各移动土方135立方米,共270立方米。此时陈永贵停了一下,像思考着什么,随后又问:你们有多少劳动力?他说:7000多劳动力。陈永贵说:这是大工程,能抽多少人?杜培灿说:在不误当年农业生产情况下,平均每天1000劳动力,冬季集中力量干,其余随当年生产季节情况安排。
问:每亩地需用多少劳动力?杜培灿说:50个。又问几年完成?他说三年。问:每亩能产多少粮食,他说400斤。
最后陈永贵说:你留有余地,向大向长远看,这样这个旱平川变成米粮川。随说随就站起身,向门上走去。到院子里回头和众人握了握手,就上车了,很快院里车去人空,杜培灿还傻傻站着,脑子里想着,准备的材料只用了一句,不知汇报了些什么,就这样把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接待完了。回转头来,看见干部站在他住的那一排房子门前向他笑。有的调侃道:今天你把人耍了,我们也握一下你手。有的问:你汇报了些啥?总理咋说?他傻笑了一下说:其实都是问,把我问的紧张的,但陈副总理有一句话非常重要,也非常鼓舞人心,陈副总理讲要把旱平川变成米粮川!
陈副总理到旱平川的视察,引起了各方面的重视,省、地、县对兴水扶贫工作很重视,省委书记冼恒汉、宋平。张忠、毛林等领导先后都到旱平川视察。11月份地委书记路玉明、常委李培贤带领处级干部10人、科级以下干部40多人,开进了水泉公社,搞社会主义路线教育,宣布不搞“统一揭批查”,有什么问题解决什么问题,主要是教育干部、群众树立大干、苦干、硬干、巧干、科学干,改变水泉面貌的思想。大队由县处级领导任组长、副组长,生产队都是科级干部任组长、副组长。当年给靖远县减免农业税709.6万斤粮食,促进了靖远县高扬程引黄灌溉各项工程的上马进程,及解决人畜饮水工程、通电、通路等问题。

作者简介:何璞瑜,甘肃省作家协会会员,甘肃省摄影家协会会员。
来源:人文黄河
“平川在线APP”尊重文章及图片的作者权益,如侵犯原作者权益请通过微信告知(信息助手微信:kf0943112),我们将及时做出标注或删除。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DiscuzX

GMT+8, 2024-12-11 12:19 , Processed in 0.108264 second(s), 9 queries , MemCach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