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iscuz! Board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7549|回复: 0

响泉村民间故事会(武永宝)

[复制链接]

1507

主题

1510

帖子

5201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5201
发表于 2024-9-3 17:16:5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响泉村民间故事会

——《独石方域搜奇记》摘录

(西部黄河文化走笔丛书·笔记小说卷)

武永宝

今日平川区响泉村头一景,清澈的泉水,以及逶迤的驼队,彰显出该村的历史人文特点。
李长甲先生讲述响泉村简史
响泉村,陇上明星之村,闻名遐迩。尤其那眼叮咚作响的泉水,似乎四季都在吟唱着美妙的歌儿,让人浮想联翩,充满向往。
响泉村,形成村落的历史不算久远,根据本村顾氏族谱记载,第一代先人顾国祯自条城移居于此,时间是:清乾隆初年。同时,李、周二姓先人亦伴随而来。此前,这里广袤旱地为小水村张鞑子家所有,然无居民。李、周、顾三姓购置得来,始定居于此,这才有了原始居民,村落始成……说起来,响泉村仅有280年历史。与靖远、平川周边四五百年古老大村比较,还很年轻。值得一提的是,此地当年尚属于会宁县管辖,为插花地。
2024年6月16日盛夏日,笔者在张凤鸣、李承宾先生陪同下采访了村中耆老李长甲先生。李老80多岁,胸前长髯飘飘,俨然美髯公也。李老提供的信息很重要,有助于人们一目了然理清响泉村的历史演变情况。他说,响泉村初始三大姓李、周、顾,李家为主,周、顾为宾。李家是岳丈长辈,周、顾二姓,一家为女婿,另一家为外甥。是李家先人一手领着女婿,一手领着外甥娃来此创业……最初,村子人口仅10几口吧。至1955年初级社,村民人口550口。今兹,村子人口则达2884口。李老又说,响泉村居民自古民风淳朴,彼此间团结、互助、友爱,从未发生过户族间排斥、斗殴事件。而且,村民包容性很强,也不排外。一二百年来,村民姓氏由最初的李、周、顾三姓,发展到今天的数十个姓氏。历史上,先后投奔来的外姓有:赵、王、胡、房、金、肖、路、张、陆、马、陈、吴、师、文、寇……近一二年,种田、复兴又整体迁徙来一个社几十户人。这样一来,响泉村民总人口已超过3000口,成为一个大村落。
2024年6月16日,笔者在响泉村采访时,与采访对象等合影。从左至右:武永宝、李长西、李长甲、张凤鸣、李承宾。
响泉 陇上名泉
响泉村,以村中有泉水得名。这名字很响亮,也很独特。笔者与李长甲、李长西兄弟座谈时,他们均说,村中这眼泉是我们的生命泉,至今,已整整养育了10辈人。故,响泉村每个村民都对之深怀感激之情……
笔者查阅历史资料,靖远地界泉水不少,总数有近百眼之多。古代,人民依水而居,靠水生存。黄河咆哮激越,不可靠近,且河水涨落无定。故,河边居民,黄河带来的利益与灾害各半。似乎,泉水较温柔,人民更喜爱之。这样,有泉水的地方,往往吸引人民蜂拥而来,渐成村落。而天下之泉,其形成之因,皆与附近山系相关。据范振绪先生主修《靖远新志》(1945年完稿)记述,靖远泉系形成,大抵因城东著名之屈吴山、尖山、雪山、大峁槐山等山系所致。城东山区各乡村,多泉水,这是一个特点。而靖远城西,则极稀缺。考据响泉,其水源,来自尖山之石碑子沟。
李长甲言,尖山一带多雨季,雨水渗透地下集中于石碑子沟,最后,从响泉口子咕咕涌出。最早,泉眼在半沟,后来,李、周、顾先人用青石头箍砌之,将泉口改引至村中,此举,极大方便了人民所需。泉水大时,日夜叮咚作响。故名:响泉。从前水资源短缺,泉水叮咚作声愈响,村民愈喜。反之,大旱少雨季节,泉水稀少,响声亦息。村民则忧患忐忑焉。当年,泉水主要给村民提供了足够的食用水,浇地则不多,约80亩左右。这与当年靖远全县泉水浇地之比,属于中间水平。旧社会,甚至1973年前,随着村民人口和土地的增加,主要浇灌土地依赖山沟洪水漫灌……自1973年第一口机井打成后,情况完全改观。
李长甲又言,李、周、顾三姓最早居此,村中土地划分为几大档子,中间大档子地属于李家,两边大档子地则分属周、顾两家。泉水分配亦然。分三渠出水口,中间属李家,两边属周、顾。唯中间渠口比两边渠口小二寸,因为,中间渠水较大故也。每家浇地3天,依次轮流不息……三家渠水在地头交叉处,彼此箍砌石头渠桥跨过,绝不破坏原本渠梁。响泉,一二百年来,经过无数次维修,花钱、费工不少。唯2023年这次维修,最扎实、最好。
这就是响泉村简史,说起来满满的故事感、沧桑感……这些故事足以传世,且教化后人。
李森林 打狼壮士
李森林(1916—2007),李长甲之父,乃响泉村人人皆知的打狼壮士。
狼灾、旱灾、水灾、兵灾、匪灾、烟灾(鸦片)为清代、民国时期横行于靖远地界的六大灾害,笔者对此分别有专文述及。关于狼灾,笔者曾撰写《甘肃靖远狼文化暨民国狼患事件汇纂》一文,较全面、权威地讲述这方面的情况。当年,狼吃人、叼小孩,以及袭击猪、羊家畜事件频发,然,人们打狼、猎狼故事亦多有。人与狼之间的争夺战的恐怖气息曾弥漫旧时代数百年,人们无不谈狼色变……可见,狼这种动物,对于人们生活影响之深。狼,深深地与一段历史捆绑于一起了。似乎,讲述旧时代的历史,缺了狼这角色,就不完整了。
李森林打狼故事,比较典型。他在旧社会曾打杀两只狼,为民除害,故,打狼壮士,名至实归。李长甲亲述,父亲身体强壮,良力好,有正气,不惧与恶狼一搏……1946年某天,李森林刚30岁,血气方刚,他肩荷榔头出村,至庙后坡地,准备打磨、敲碎地上土疙瘩。忽有恶狼扑来袭击他……一般,狼见成人就逃遁,或被人攻击,或吼叫惊吓,即逃去。而这只狼有些反常,竟主动扑咬成年人,似疯狼。若不除灭之,必噬伤,或致死人。故,李森林被迫应战除狼。几个回合下来,瞅准机会,一榔头击中狼头,狼倒地哀嚎,再猛击狼头几下,狼头碎也,即刻毙命。李森林手中榔头乃榆木做成,沉重有力,竟成灭狼神器。李森林见狼已死,遂扛于肩上回村,村民见之,误以为有狼伏肩啃噬他,大呼:打狼!打狼!李森林笑曰:狼早已被我打死也,不必惊慌。
过了一二年,李森林在三份子地劳作,渠沟里忽有狼窜出,上蹿下跳数次,与之鏖战。李森林有前次打杀狼经验,毫不畏惧,瞅准机会,如法炮制……这只狼,也被打杀。
李森林打狼故事,成为一段佳话,村民常谈起。近年,因年代久远,渐淡化。
李森林(1916—2007),响泉村有名的打狼壮士。
李长西 最后一位骑士
响泉村有位骑士李长西,是一位奇特的人,笔者以为他应该是新世纪的最后一位骑士。
1.留胡子,也是一种文化。李长西,乃李长甲的胞弟,七十多岁,他也是一把胡子的美髯公。二兄弟早早留蓄胡子,今不多见。其实,留胡子,也是一种文化。笔者幼时,1970年代左右,看到老者留胡子很普遍。比如,是年,有老者60岁了,就必须留胡子。似乎也有四五十岁留胡子者,这种情况较少。当然,以60岁一个花甲子,留胡须最多见。若恰逢虎年,所留胡子就叫虎胡子。剃头匠拿着剃刀一番精心操作,老虎胡子之威猛气息毕露。鼠年,则留鼠胡子,老鼠之贼精、狡狯气息尽现。以此类推,有龙胡子、羊胡子、牛胡子等等。笔者好奇,若是蛇、马、鸡、狗、猪这类动物,本来无胡子,此属相人如何留胡子?笔者未曾闻也,不敢妄言。
如今,这种留胡子民间习俗基本消失,即使百岁寿星,也不见留胡子者。故,这等故事讲出来,新时代人一定感到惊讶和有趣。这也是民俗文化一种,大家记住有这么回事,即可。正因如此,长髯骑士李长西,就显得奇特、另类。他固守了民间两个传统,一个是坚持骑马出行,另一个就是长髯飘飘……补充一句,古代骑士,基本系皇族贵胄。即使如乡泉村闻名遐迩的大财东顾万肇前辈,出行,也不过骑乘一“走驴子”(骟公驴)而已。可见,古时候,骑马出行,极奢侈事也。
2.汗血宝马与最后的骑士。笔者与李长甲、李长西兄弟座谈毕,应邀参观了李长西豢养汗血宝马的马厩。宝马远闻其声,即一声长嘶,这是它听到主人声音的自然反应。此画面、此情景,一般只在影视剧中常见,不意,笔者身临其境,颇惊心讶然。汗血宝马高大威猛,系西域之种,汉武帝曾为得到它,不惜发动大规模战争。此马,与笔者幼时所见生产队驾驭马车之土马迥异。马厩被打理得很干净,宝马也很温顺,任凭陌生人抚摸,也无过激反应。李长西说,这匹宝马价值数十万元,一年豢养费用数万,可谓高昂也。若有病,他也懂兽医,施药医治之,他甚至给马做过小手术……笔者咋舌。如今,养一台真正的宝马汽车,费用尚不及此,也省事得多,何必?笔者叩问,李长甲则拂髯长笑,曰:爱好也。
3.一道特色风景线。很久前,笔者在平川某街头,曾看到一男子骑马风驰电掣般掠过,惊讶得合不拢嘴。李长西说,那就是我……李长西有公职,属于体制内人士。然终生爱马,爱骑行。养马史,已有几十年。他说,汽车等,属于高科技,方便了人们生活。然,开车与骑马出行有别,骑马游,更接地气,与自然交融,身心怡然自得。故,此嗜好,此生已不可改,就这样了吧。
如今,城市大街骑马行,已不可以。然,早晚遛马、骑行,都在村周围进行。响泉村有马场,策马驰骋,宝马长嘶,给人以穿越古代之感,这就是今日响泉村一道特色风景线。
李长西与他的汗血宝马。2024年6月16日拍摄于响泉村老宅。
郭维英 大炼钢铁的记忆
郭维英(1940年生),祖籍会宁,旧社会娘家人来响泉给顾万肇家、肖家干活,主要是拉骆驼,遂落户于此。她曾和丈夫马应成一起走洮河……1958年,村里的青壮年劳力都去了洮河工地,村里基本剩下妇孺和老人。这年秋天,上边又兴起大炼钢铁运动,自己和村里的妇女、老人等又被派往附近的红渠、磁窑和神仙滩大炼钢铁……
郭维英说,大炼钢铁昼夜不停歇,先建成一座座大土窑、石窑,一层矿石、一层煤、一层柴火,然后升火冶炼,家里的风箱都拿来进行鼓风……整个山沟里人山人海,烟火四起,阵势颇壮观、唬人。陇西、定西、通渭、会宁人也被派往王家山、附近白水等地大炼钢铁,组建一个个钢铁师。她亲睹,有陇西等地的小脚老太太艰难迈步去往大炼钢铁基地,此类老妪人数不少。也有那边来的男人则挑着担子,两头框里坐着两孩子,南边来的人队伍十分庞大……大队人马路过响泉村,很多累倒在地,随意就在墙角、路边休息,不敢进屋,甚可怜。那边来的人马,都木讷懵懂,后来在大炼钢铁窑炉上干活,牺牲者不少。靖远人则相对机灵、有眼窍,掉进火窑中牺牲者几乎没听说过。
郭维英说,最恐怖者,就是拔白旗。砸矿石,干活慢,就给你插白旗,砸不够数量,不让吃饭,须加班加点干,完成任务方可。往往手脚都被锤子砸破流血,还不能休息。还有,夜晚大会战,成绩突出者,给你插红旗。一会儿,红旗又被别人夺取,变成白旗。又须拼命干……差点挣死人。小队长不干活,专门拿着红、白旗,往来民工中间,随意插旗。故,大家瞅着拿红、白旗的人,心里就来气。
她还说,当时,大炼钢铁的人们就地挖窑居住,身底下铺一层麦草,虽说有潮气,也得住。吃饭,就地起灶,碾下的黄米,由村子骆驼驮运至工地做饭,大家一起吃黄米糁饭,基本能吃饱肚子。面饭很少。吃水,主要由生产队的驴驮运。记得响泉村路家的一头驴,入社后来工地驮水最得力。后来,伙食缺油水,竟把这头驴宰了吃肉……今日想来,有些不忍心。1959年春节过后,男人马应成要继续走洮河,她遂跟着男人去了洮河工地。
她又说,当年,由于村子能干活的人不是去了洮河工地,就是去了大炼钢铁基地,剩下妇孺和老弱病残,村里的粮食被牛羊牲口吃了也没人管,这为1960年挨饿埋下伏笔。
郭维英是女强人,年轻时吃了很多苦,如今,儿女都很争气,子孙满堂,生活幸福。可是,她闲不住,85岁高龄的人,依然继续在地里干农活,拦都拦不住。前不久,她怕连累子女,竟独自去往兰州做胆结石手术……我们祝愿老人家健康、长寿。
郭维英,1940年生,响泉村走洮河亲历者。她与丈夫马应成,夫妻双双走洮河。当年,走洮河的靖远女性计有200人,她是其中之一。也曾参加红渠、磁窑、神仙滩大炼钢铁大会战。2024年6月16日拍摄于响泉村老宅。
1959年初,靖远人凡参加过大炼钢铁者,都会得到一张“荣归证”。所在基地不同,则名称各异。这张荣归证颁发单位是:定西专区靖远协作区磁窑钢铁冶炼师。当时靖远协作区究竟有几个“钢铁冶炼师”?待考。(李振伟提供)
荣归证里面的内容,扉页上的话:某某同志,在全党全民大炼钢铁中,离乡远征现已完成了1958年的钢铁任务,光荣还乡。特发此证,以资证明。持有人是李东兴,糜滩人,系民营企业家李振伟先生之父。(李振伟提供)
金连长救人记
响泉村民金富财,也是一位传奇人物。1958年大炼钢铁运动兴起,靖远县的民工大军编制成若干师,下设若干营、连,金富财被任命为连长,具体负责宝积乡民工的大炼钢铁事宜。人称:金连长。这一称谓,几十年后的晚年,尚有人这样称呼他。可见,影响深远。
据郭维英亲述,金富财右手天生畸形,有小残疾。然,其为人颇强势,干活利索。畸形手指对他做领导、干活,无丝毫影响。
话说,响泉村顾某,当时赶马车,给工地运送各种物资,每天忙忙碌碌,往来无数趟。某次,顾某赶马车竟翻车,驾辕的辕马被缰绳差点勒死……当时,已经进入高级社、集体化,车马财产都是国家和集体的。故,当时有个女领导段某琴,靖远县城人,乃一时红人,人人对其敬畏三分。她见此,大发雷霆,狠狠批评了顾某一顿。谁知,顾某也是暴躁脾气,竟不给面子,回怼了几句:老子把马车赶翻了,与你何干?你是啥东东,管得宽?同时,觉得不解气,被一个年纪轻轻的女子数说,接受不了,大男子主义使然,竟挥舞赶牲口的鞭子抽了段某琴几鞭子……这下子,可闯下大祸。段某琴立即命令敲钟集合千军万马搞大型批斗会……对了,当时所敲之钟,乃是从响泉村庙里搬运到工地的。当时,吃饭、出工、开会都敲钟,听钟声号令行事。此钟,后期也被敲碎,投入炼钢炉……
那年头,兴批斗会,也叫圆圈会,几十、几百、几千人集中起来,对批斗对象进行围攻、殴打……这可不是闹着玩的。被批斗者,轻则脱一层皮,让你终生铭记、难忘。重则,有直接丢性命者。很残酷哦。刚解放,斗地主,陡城村刘M被当场斗死……几个狂热小伙子受人唆使,将刘M抬起半空,再扔下来。如此两三遍,刘M当即毙命。故,段某琴召集千百人搞批斗,给顾某颜色看,这事儿很严重……金连长为人机敏,见情形不妙,急忙给段某琴下话打圆场,并拉着顾某连连给其赔情道歉。并说,顾某自幼脑子不对,不能跟“半山疯”见高低,若这样,就降低了领导水平,云云。段某琴,毕竟女流之辈,心较软,竟被金连长说动,取消了批斗会。一场核危机就此得以化解,顾某也免于一顿皮肉之苦。
如今,金连长、顾某皆已作古。然,有关他们的一段故事却流传下来,足以为后人戒。
金富财夫妻合影照。(李承宾提供
金富财全家福合影照。(李承宾提供)
2024年8月5日辑录
作者简介

武永宝,1963年生,甘肃靖远人,1985年毕业于西北师范大学历史系。获历史学学士学位。大学毕业后曾在新疆乌鲁木齐市财会学校教书5年。后,调回甘肃白银工作,曾长期从事白银市平川区的基层档案、宣传、文化、文联等工作。分别担任各部门的负责人。曾连续四届任甘肃省白银市作家协会副主席。著有网络长篇小说《独石记》,在起点中文网推出。长篇小说《黄河远上》,由作家出版社出版发行。中篇小说《虎豹口》《西部国风》等,发表于《飞天》《大家》等杂志。创作取向以反映西部黄河文化、黄河人生为主。其中,中篇小说《虎豹口》为其巅峰代表作,曾被某中国作协会员、某地作协主席抄袭重复发表于《红岩》杂志1998年6期,以及收录进其2005年出版的中篇小说集《无羽之鸟》。反映黄河筏子客生存状态的中篇小说《西部国风》,获甘肃省第二届黄河文学奖、白银市凤凰文艺奖一等奖和五个一工程奖。北京等方面有关文化公司曾多次筹划将《西部国风》拍成影视剧……同时,由作者授权,该公司将《西部国风》的名称作为知名文化商标,2018年5月在国家商标总局注册成功。之后,在这一栏目下,开展了一系列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总之,《黄河远上》《虎豹口》《西部国风》被媒体誉为西部黄河文化三部曲。近年,作者创作了二三百万字的西部黄河文化题材的散文、随笔,以及纪实文学等。其中,已完稿的50万字的笔记小说《独石方域搜奇记》、30万字的《1958~1961靖远人走洮河纪事》、15万字的《戏码头靖远 秦腔史话》三部专著,在读者中引起较大反响。
作者2005年秋,时任平川区委宣传部副部长,白银市作协副主席,参与考察长三角经济带活动时留影于南京。
来源:陇上风情
“平川在线APP”尊重文章及图片的作者权益,如侵犯原作者权益请通过微信告知(信息助手微信:kf0943112),我们将及时做出标注或删除。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DiscuzX

GMT+8, 2024-9-17 02:58 , Processed in 0.082285 second(s), 8 queries , MemCach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