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2月30日,甘肃省人民政府公布了第五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共285项),其中,平川区入选6项,分别是平川红色故事、平川剪纸、平川柳编技艺、木雕工艺、铁器锻造技艺、髹漆技艺。截至目前,平川区共有省级非遗代表性项目8项。
白银市平川区位于甘肃中部黄河流域,东接宁夏,是古丝绸之路与黄河的交汇处,也是连接甘肃和宁夏的交通要道,自古以来为多民族聚居区,系军事战略要地。平川区有着光荣的革命历史,陇原大地最早发生的武装起义和红军打拉池会师都发生在这里,对平川、靖远地区乃至甘肃的革命斗争产生了重大影响,极大地推进了甘肃革命斗争的深入。彭德怀、谢子长等革命先辈在这里留下了许多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靖远起义”、“水泉兵变”、“打拉池”红军会师等革命故事家喻户晓,广为流传。 1932年5月5日,靖远起义爆发,在平川大地燃起了革命的火种。5月30日,谢子长、张东皎、张秀山等人在水泉堡发动兵变,成立“中国工农红军陕甘游击队”,转战靖远、海原、会宁、榆中、景泰五县,历时两个月,行程1000多公里,广泛发动群众,宣传革命道理。 1936年9月14日,中国工农红军西方野战军攻占打拉池,接援策应红二、四方面军北上。西方野战军到达打拉池后,广泛发动群众,宣传抗日救国民族统一政策,在打拉池、水泉堡和三百户创建了三个农民委员会,当地群众昼夜不停地为红军磨面碾米、制作棉衣,体现出军民团结的鱼水情谊。 10月20日,彭德怀率西方野战军司令部抵达打拉池,10月23日,红军总司令朱德和政委张国焘率红军总部来到打拉池与西方野战军会师,完成了红军三大主力会师的伟大壮举,史称“打拉池会师”。 1939年7月成立的陡水支部,是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在甘肃国统区建立的组织最完整、党员人数最多、活动范围最广的基层组织之一,李保洲、万良才等近百名革命志士投身革命,坚持斗争,为人民解放和社会主义建设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光辉的革命历史为平川留下了许多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和经典革命故事,如《红旗插上水泉堡子山》《血与火的铁汉子——张秀山》等革命故事讲述了靖远起义和水泉兵变激烈的战斗景象。《打拉池走出的“红小鬼”》《彭总为红山寺起名》等革命故事讴歌了红军驻扎打拉池时军民鱼水情的生动场景。《张生强虎口脱险记》等则表现的是解放战争时期,中共地下党组织领导人民迎接解放的故事。 为缅怀革命先烈,纪念平川光荣的革命历史, 1986年,白银市平川区人民政府在打拉池红山寺修建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中国工农红军一、四方面军革命会师纪念亭”。在水泉堡、红山寺等地共设立了15个革命遗址加以保护。 平川红色故事主要流传于共和镇打拉池、小水,以及水泉镇水泉、下堡、陡城等革命发生地、战斗地。长期以来主要由革命先辈及其后代和当地干部群众口耳相传。目前,亲历并能讲述革命故事的人寥寥无几。以李菁荣家族为主要代表的传承人,普遍年龄偏大,有的甚至已近百岁高龄,记忆力减退、言语不清,搜集整理难度很大。现亟需对平川革命故事进行挖掘整理,做好传承人的语音视频录制、口述资料的整理,更好地传承和赓续红色血脉,把党的优良革命精神一代一代地传下去。
平川地处黄河上游,红柳和沙柳两种植物分布广泛,柳编,这种伴随农耕文化而衍生的传统手工技艺,在当地民间曾经广为流传。当地人以美观的植物柳条编制成精美实用的背篼、簸箕、菜篮、炕席、针线箩筐等生产生活用具。平川境内的打拉池(位于甘肃省白银市平川区共和镇),早在唐代手工编织业就极为发达,有“打绳川”之名。宋代时地处边境要塞、商贾云集,建有打拉池古城“怀戎堡”,柳编产品是汉族和党项等民族互市的主要生活必需品。明代以后,柳编产品器型基本定型,广泛用于生产生活和军事防御,并沿用到现代。
平川柳编技艺,分为实用类和工艺类两大类,技艺向精细化、装饰性方向发展,有着自己独有的特点。首先,柳编的选料极其讲究,须选择细长均匀、柔韧性强、易弯曲、结实耐用的柳条,才适合用来编制。其次,编制的手法也相当独特,手既要巧,还要有劲,一穿一绕,一拉一扯,一松一紧,每一步都考验的是手上功夫。在编制过程中,要同时将平编、纹编、勒编、砌编、缠编等多种常用技法交替使用,把单根枝条编和多根枝条编完美结合,并不断创新,才能达到美观逼真、立体感强的效果。第三,在编制过程中融入印染技术,打破色泽的单调性,让编织品锦上添花、更加夺人眼球,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柳编制品融实用性、观赏性于一体,是手工制作艺苑中的一朵奇葩。 平川柳编技艺目前已传承历经四代。第一代传承人:常氏,清末打拉池人;第二代传承人:黄氏,民国时期打拉池人,师承家传,前两代传承人都以编织生活日用器物为主;第三代传承人:杨秀、张玉叶,均为打拉池人,初期师承家传主要编织生活日用器,改革开放后根据市场需求,作品向工艺品延伸。第四代传承人张智芬,系市级代表性传承人,幼年受其母杨秀熏陶,学习传统手工柳编技艺,经过多年潜心研习,编织技艺十分精湛。在潜心钻研工艺的同时,张智芬还成立了“艺腾手工坊”,致力于柳编制品的研发、制作和销售,现已初具规模,其产品作为“非遗”特色旅游纪念品,深受广大游客喜爱,体现出文旅融合发展的强大活力。2022年,“艺腾手工坊”被评为甘肃省省级非遗工坊。 传统手工柳编技艺耗时费工、收益偏低,后继乏人、濒临失传,亟需采取有效措施进行保护和支持,使这项技艺得到更好地传承发展。
木雕艺术是我国重要的传统艺术形式,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和强烈的时代印迹,是见证我国社会历史变迁和传统文化发展的重要载体,历经几千年的传承发展,形成了许多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流派。 平川区位于甘肃省白银市中部偏北,地处黄河上游、丝路古道、陇中腹地,千百年来,黄河在这里奔流不息,孕育了鲜明的地域文化。 他叫张雯,今年53岁,是平川区远近闻名的木雕师傅,从小研究和学习绘画艺术和木雕技艺,他的作品秉承传统,立意深远,在长期的实践中,形成了个人独有的技艺特点。 木雕之美,源于自然。平川木雕是集选材、雕刻、绘画、染色为一体的传统手工工艺。上乘的原材料在木雕人眼中就显得弥足珍贵,张雯在选材上有着自己独到的眼光,通常选用木质软、易加工、易雕刻、易染色,且防腐耐碱、不易劈裂、不易虫蛀的梧桐。因其造型蜿蜒 纹路纵横,常常被雕刻师做为选材标准。在这个过程中,需要研究材料的大小及空间,以最大化的利用材料。接下来开始制作粗胚,按照他的理念,粗胚必须做到有层次、有动势、比例协调、重心稳定整体感强。木雕技艺在民间一直有这样的说法,“留得肥大能改小,惟愁瘠薄难复肥,内距宜小不宜大,切记雕刻是减法”。在雕刻过程中,张师傅通过精湛的技艺,利用圆雕、浮雕、深雕、浅雕、镂空雕等技术。讲究的是点、线、面的精细雕刻,刀法由外向内,循序渐进,雕师在一次次的减法造型中,作品的体积和线条渐渐明朗,形态逐步落实并成形。最后是打磨和染色。将木雕用砂纸顺着木头纤维方向搓磨,使其表面光滑。根据作品需要,用不同的着色颜料擦拭使其渗透木质表面,上色不仅弥补材质的不足或缺陷,使其作品具有丰富的视觉美感。 工艺精湛,锐意创新,立足传统,讴歌时代。以“画中有画,景中有景”的艺术手法表达了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如今,平川木雕艺术以它独特的文化价值根植于人民群众之中,传承着民俗风情,主要代表作品现有平川区四大牌坊、红山寺仿古建筑,以及区内其他建筑的木雕装饰和陈列艺术品。
东门
西门
南门
北门
红山寺仿古建筑 由于本地缺少优质的雕刻材质、大多从外地采购,以及受机械木雕的影响冲击,加之手工木雕的手艺无人肯学,平川木雕工艺正在逐渐走向落寞,一点一点的消失,目前亟需采取有效手段努力做好保护传承。
中国剪纸是一种用剪刀或刻刀在纸上剪刻花纹,用于装点生活或配合其他民俗活动的民间艺术。在中国,剪纸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是人民群众寄托情感美化生活的一种重要艺术形式。2009年中国剪纸入选世界“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平川区地处甘肃省白银市中部,九曲黄河与丝绸之路在这里交汇,厚重而久远的黄河文化孕育了一代又一代平川人民。新中国成立后,全国各地的数万劳动者为支援大西北建设来到这里生产生活,为平川带来了包括剪纸在内的丰富多彩的文化类型。人们常常将剪纸张贴于门窗、墙壁、彩灯、彩门之上以美化居家环境和渲染节庆氛围。 平川的剪纸爱好者人数众多,遍及平川的各个角落。最具代表性的当属市级传承人何增荣和王彩红老师,她们通过网络拜师学艺,得到了著名剪纸艺术大师江苏钱亲华老师和浙江陶正先生的指点,充分汲取了南方剪纸的刻刀技术和细致入微的表现手法,在继承传统剪纸艺术风格的基础上进行深化和创新,完美地把北方剪纸与南方刻纸相结合,把传统剪纸与时代剪纸相结合。大胆运用夸张、变形等艺术手法,在创作中融入唯美风格的艺术构思,更加注重对剪纸语言 “黑、白、灰”的理解和表达,使作品更具通透感和立体感。其作品既有北方的浑厚淳朴,又有南方的玲珑剔透,既有古老的传统风味又有浓烈的时代气息,构图精美、刀工精细、清新雅致、唯美大气,给剪纸艺术增添了美术感和艺术感,给人一种更高级的艺术享受。 近年来,平川的剪纸艺术家们在继承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表现题材更加广泛,表现内容更加丰富。用剪纸表现陶瓷艺术,或在陶瓷制品上应用剪纸图案,将剪纸艺术与陶瓷艺术高度融合;用剪纸来见证、宣传平川的发展,创作出了许多表现当地人民风土人情、生活习俗、矿山生活和新农村建设的优秀作品,在省内外各类艺术展览中屡获嘉奖。他们用剪刀和刻刀把生活中的村庄院落、亭台楼阁、花香鸟语、走兽飞禽等呈现的栩栩如生,表现了当代老百姓美好的生活情趣。 何增荣、王彩红两位传承人,充分发挥教师的便利,把剪纸艺术带入学校,带进课堂,在学校建立了剪纸艺术工作室,开设了剪纸兴趣班,使剪纸艺术在学生中得到传播和普及。 由于当代电脑技术的运用,大量的机刻剪纸涌入市场,对手工剪纸造成了巨大的冲击,手工剪纸有价无市,从事手工剪纸艺术的人越来越少,平川剪纸艺术也是后继乏人,迫切需要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行抢救和保护。
髹漆,是将漆涂在器物上,用来防止腐蚀、虫蛀,具有耐久性、防腐性、防潮性及装饰性等诸多优点。自古以来,从日用之器到高奢之礼,漆器一直承载着丰富而鲜活的华夏文明,与陶瓷、丝绸并称“中国古代传统艺术三大瑰宝”。 平川髹漆技艺,广泛用于民居建筑、家具陈设、仿古建筑、宗教场所的漆画装饰和寿材油画等方面,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和深厚的文化底蕴。与其他地方髹漆相比,平川髹漆技艺有自身的特点。首先,胎体从单纯的木质,延伸到水泥、瓷板、金属等,大大拓展了传统髹漆工艺的表现领域;其次,缝隙及凹面填充釆用旧砖旧瓦粉末、山里咸咸石结合现代石膏粉,明显增加了髹漆工艺的硬度;第三,漆料选择中国传统漆料和进口油漆相融合,延长了作品的使用寿命,几十年不脱落不腐化。 甘肃省白银市平川区髹漆技艺代表性传承人张斌,祖上三代从事髹漆工艺。其祖父张永禄以髹漆技术获得酬劳补贴家用。父亲张鸿仪被称为农民艺术家,生前曾任平川区美术协会名誉主席,他的国画远近闻名,一生以髹漆技艺为主业,完成了许多大型古建筑的彩绘、壁画工作,因技艺超群、工作严谨而享誉一方。第三代传承人张斌天赋异禀,受其父耳濡目染,自幼打下了坚实的美术功底,从花卉翎羽到大幅山水,无不得心应手。在继承父辈传统髹漆技艺的基础上,更是苦心钻研、精益求精、推陈出新,极大地拓展和延伸了髹漆技艺领域,为传统髹漆工艺注入了新的文化内涵和活力。近年来,他顺应时代的发展,带领更多的人投入到旅游景点和美丽乡村的建设,其主创的以平川陶都花苑景区为代表的多处景观牌门及大量仿古建筑彩绘,技艺精湛、雅俗共赏、美不胜收,得到了业界的高度评价。 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和乡村旅游业的不断发展,髹漆技艺市场需求和发展空间越来越大,但由于髹漆技艺对从业者的文化底蕴和美术造诣要求比较高,从事髹漆技艺的人越来越少,面临着后继乏人的窘境,亟需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加以抢救,比如通过把髹漆技艺纳入职业技术教育等方式,培养和发展优秀的年青一代“新工匠”,来保护和传承这项传统手艺,使髹漆技艺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活力。
平川铁器锻造技艺是一种以铁器锻造为主,集模具制造、翻砂浇铸、冶炼锻打、硬度淬火、锉、磨、钻、雕刻等技艺为一体的综合性手工技艺。在长期的技艺传承过程中,承载了当地传统的农耕文化和边塞文化,至今仍影响着我们的生产生活。 平川区地处甘肃省白银市中部偏北,属温带大陆性气候,干旱少雨,区境蕴藏着丰富的煤、铁、陶土等资源,很早以前就有采矿、冶炼铜铁等金属的传统。据史料记载,平川“北临虏寇冲突之地,南临居民耕牧之场”,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在这里碰撞交流。在防御外侵与农耕生产的需求下,打造铁器(包括兵器、农具、生活必需品)成为当地民众必需的一项传统技艺。 平川铁器锻造技艺在区境各地均有分布,现大多逐渐消失,唯余宝积镇魏家地村王氏家族一直在传承坚守并不断创新。其铁器锻造技艺从选材到加热、锻打、淬火等方面形成了一套独特的铁器锻造工艺流程。首先,燃料选取魏家地附近磁窖焦煤,耐火强、温度高,可达到1800度以上,融铁锻造极佳。其次,选料采用高碳钢、中碳钢、不锈钢相结合,经反复叠加锻打后可达三百余层,使铁器的柔韧性延展性更强,并大大增加了铁器的硬度。第三,淬火采用水淬和油淬相结合,从而增加了铁器的防锈功能。难能可贵的是在制作过程中融入了雕刻技术,使得整个产品线条流畅、器型精美。平川区铁器锻造技艺融实用性、收藏价值、美学价值于一体,是手工制作艺苑中宝贵的财富,其产品深受群众喜爱,是人们收藏和馈赠亲友的佳品。 王氏家族铁器锻造技艺,历经三代,流传百年。第一代传承人王鉘,自幼受其父教导,喜爱手工制作,为生计学习铁艺制作。第二代传承人王建子,博采众长,大胆创新,其铁艺作品以制作精美、构思精巧闻名远近。第三代传承人王兴义,系市级代表性传承人,幼年受父教导学习传统手工铁器打造技艺,经多年潜心研习,其制作的生产生活用具和刀枪剑戟等武术健身器械,设计精巧,结构合理,锋刃锐利,便捷适手。尤其是代表性作品花纹剑,融合了煅烧、锻打、淬火、錾刻等传统手工技艺,锻造出的剑身遍布花纹,展示出了精湛的制作工艺,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 传统锻造费时费功,成本高,收益慢。如今能够系统掌握纯手工铁器锻造技艺的民间艺人后继乏人,濒临失传。亟须采取更加有效的措施加以保护,让平川铁器锻造技艺更好的传承下去,借文旅融合发展的东风,古今结合,推陈出新,制造出精美实用的铁器文化创意产品,重新绽放绚丽光彩。 “平川在线APP”尊重文章及图片的作者权益,如侵犯原作者权益请通过微信告知(信息助手微信:kf0943112),我们将及时做出标注或删除。 |